----《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道之二
(記者:劉軍 羅永松報道)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要丁會長寫一份保護非遺方面的具體報告,他們會向三亞市政府和省政府有關部門匯報,將幫助研究解決問題。三亞市天涯區侯鳥人才協會更加關心,于2020年12月20日上午,協會專門組織全國一些專家教授到億華景泰藍創作基地進行實地考察,他們紛紛提出各種好的建議。

海洋衛士,海南十大感動人物羅九如會長
前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所研究室主任羅九如,她曾經被稱為“海洋衛士”,也是2016年感動海南十大年度人物,是海南的新聞焦點人物。她建議說,一,景泰藍的設計團隊要重視旅游市場,設計出旅游市場需要的產品,打造游客歡迎的景泰藍產品。二,關于傳承方面建議,利用寒暑假期間進社區培訓中小學生,讓他們從小認識和熱愛景泰藍,培養這方面的愛好。到了初中畢業以后可以開辦這方面的職業中專和大專院校,為傳承和創新景泰藍產業鏈培養專業的人才。三,建設景泰藍職業學校需要土地,我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岀面協調土地的征收,發改委的申請立項,規劃設計,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本身保護非遺項目就是公益項目,只有政府出面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企業是無法完成的。
前國家衛生部司長,現任三亞市天涯區候鳥人才協會安寶華會長建議:建設一個景泰藍博物館,把博物館設在定點景區路線內,作為旅游參觀購物的必經之地,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非遺文化,更要讓游客消費國寶景泰藍,產生經濟效果,才能永久的保護和保留這方面技藝的工匠人才,方能真正的傳承和創新下去。

上海大學三亞學院教授葛紅兵說,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對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是世界級難題,中國的非遺保護是上世紀末開始的,在本世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體系。例如,景泰藍工藝,到上世紀末其傳承人已經出現斷層,工藝產出規??s小,社會知曉度下降,新中國成立初期,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一個工藝美術教研組,搶救瀕于滅絕的景泰藍工藝,對于景泰藍工藝的恢復、傳承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景泰藍被納入國家保護體系之后,總的說來,新世紀它在社會教育普及、大師人才培養、市場培育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不過,非遺保護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兒,系統支撐和持續的公益投入、市場培育、普及教育等都不可少。未來,希望國家能把非遺保護系統地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出臺非盈利和低盈利社會文化公益企業制度,讓中國非遺不僅在中國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還要為世界文化做出貢獻。

賀月紅是景泰藍掐絲琺瑯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務院國(賓)禮特供藝術家人才庫人才,從事掐絲琺瑯技藝研究制作工作三十五年,其作品手法精致,形神兼備,古樸典雅,并以新、巧、俏、美、雅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有實用新型專利一項,申報發明專利四項,十大系列作品在全國各大文博會上屢獲金獎,個人作品及團隊作品上千幅被收藏,在全國景泰藍掐絲琺瑯畫行業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堪稱國內景泰藍掐絲琺瑯畫行業的領軍人物。賀大師建議:景泰藍是我們中華的優秀傳統手工技藝,歷經600多年的風風雨雨,靠的是匠人們的工匠精神傳承至今,“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蔽覀儾粌H自己做好,還要廣泛的讓非遺走進社區、走進學校,我們要傳承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不忘初心,薪火相傳。作為民間手藝人,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不懈的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代代相傳,熠熠生輝。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說:作為非遺保護協會,我們要從各個不同的方面扶持關注這個非遺項目,經常組織非遺傳承活動,擴大宣傳,大力推廣,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景泰藍歷史,景泰藍文化,幫助基地進行線上線下營銷;同時也呼吁各級政府給予相關的扶持政策,也幫助基地走出困境,渡過難關,讓景泰藍非遺文化傳承下去;另外也希望有情懷企業家們,通過各種活動,給予中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的助力和推廣,讓國之瑰寶,與世同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參加本次建議活動有社會各界人士和專家教授及群眾共計數十人,又有多家全國主流媒體,三亞電視臺和三亞日報參加,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和景泰藍基地能積極采納好的建議。政府,社會,企業相互配合,共同保護和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本次建議活動圓滿結束。